首页 >> 心理咨询 >> 心理知识 >> 正文
【缓解焦虑】觉得自己丑,也是一种病?
发布时间:2015-12-09    点击数:

 

颜值抱歉、身材不好、拍照不上相,外貌形象的问题似乎总是困扰着很多人。不少人都对自己的外貌缺陷相当在意,在社交网络上,各种扮靓小贴士和有关“丑”的自嘲内容也总会赢得相当热烈的回应。最近,在微博上又有一条流传甚广的消息称,觉得自己丑可能还是一种病——“想像丑陋综合症”,学名叫“躯体变形障碍”。在这条消息的评论转发中,网友们纷纷表示自己大概已经不幸中招。不过且慢,这“躯体变形障碍”究竟是什么?觉得自己难看真是心理疾病的表现吗?

                       图片来自: 新浪微博

躯体变形障碍是什么?

“躯体变形障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概念,它在1987年被美国精神病学会(APA)写进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从属于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这一类型。也就是说,与“密集恐惧症”这样尚有争议的概念不同,它确实是一种专业人士认可的、货真价实的心理疾病。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上的定义,躯体变形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有以下4项[1]

1.   过度关注一处或多处自认的外表缺陷,但实际这些缺陷并不会被外人所观察和注意到;

2.   在发病的过程中,处于对外表的考虑,个体会表现出重复性行为(如:通过镜子检查自己、过度修饰自己、抓挠皮肤、询问他人自身形象)或是重复性心理活动(如:对比他人形象与自身形象);

3.   这种过度关注对个体的社会功能、职业方面、以及其他方面等造成了显著的困扰或损害;

4.   以上症状并不是由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所导致的自然体重增加所引起。

不少人也许会在前两条中找到共鸣,而事实上,真正辨别这种情况是否属于病态的是第三条标准,也就是对形象的烦恼是否对生活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很多人可能都为自己相貌的缺陷郁闷过、抱怨过,但他们中的大多数还可以客观评价自己的长相,可以正常地生活、工作、社交。而真正的躯体变形障碍患者则会把自己的外形缺陷放大,并陷入焦虑和强迫行为的泥潭。他们往往要面临强迫性整容、强迫性以第三视角观察自己的外表和举止,以及强迫性怀疑他人注视自己等不适应行为。

有人可能会觉得,既然外貌不完美是躯体变形障碍患者痛苦的来源,那么通过整容、健身来改善外表不就万事大吉了吗?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即使在接受整容手术之后,绝大多数患者的焦虑症状也依然无法得到缓解,甚至反而加重[2]。对自己外貌的怀疑和贬低使他们的生活陷入混乱,这些行为和想法也难以得到控制。其说躯体变形障碍患者因为外貌不完美而痛苦,不如说他们真正苦恼的是那些在大脑中挥之不去的、对自己外貌强迫性的批判。

虽然“觉得自己丑”的人里心理健康的占了大多数,但躯体变形障碍症确实并不罕见。有数据显示,躯体变形障碍症在人群中的流行率约为1%~3%[3]。由于患者常倾向于掩饰自己的苦恼,它实际的发生率可能还会更高。这种心理问题主要发生在青少年时期。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Stanley Hall)将青春期描述为“暴风骤雨”般的时期:生理发育使得青少年的身体逐渐变化;同时,他们对外貌身材的审美方式也在逐渐巩固和加强。在对美的理解较为单一的社会中,青少年(尤其是少女们)可能会出现由控制自身形象而产生的认知扭曲,逐渐形成不可控制的行为及思想模式。在面临衰老时,对自己外貌的过度忧虑也可能发生。在男性和女性当中,躯体变形障碍的发生频率并没有太大差别,不过它在两性中的表现有些差异:女性患者可能更执着于减肥,因此出现进食障碍的比例也较高;而男性患者则更多地为肌肉不够健美而感到焦虑。

目前,科学界对于躯体变形障碍的成因还缺乏完整、清晰的解释。有研究认为,这种疾病可能与一些生理因素有关[2],遗传因素在发病中也起了一定作用[4]。而另一方面,童年经历、文化因素也是重要的诱因。

削弱外貌自信,大众媒体也有责任

对于多数人来说,对外貌的不满并不会达到“躯体变形障碍”这样严重的程度。不过,在普通人当中,“我很丑”的想法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阻碍。经常产生这样想法的个体往往要面对低自尊、不自信、缺少安全感的困扰,他们也有更高几率出现抑郁、焦虑等问题。有统计显示,10名女孩中有6名会因为自己长得不好看而不去做某些事,31%的青少年因为害怕别人关注到自己的外貌而不愿意在课堂上发言。还有数据显示,对身材的焦虑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外貌的不自信也会成为一些女性放弃面试机会的理由[5]

人们贬低自己外貌、产生心理负担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而在这其中,流行文化与大众媒体是一个值得一提的因素。

我们的审美标准是在与环境交互的过程中形成的,“美”与“丑”的界定,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与外部信息的对比,而各种形式的大众媒体则是普通人接触这些信息的主要来源。

以女性形象为例,下面这张图片展示的是在网上搜索“美女”相关信息时得到的结果,当我们打开电视、翻开杂志时,所看到的“美人”形象也大致如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图片中的女性都有着纤细的肢体和层层修饰的精致妆容。这种“美”的形象其实是非常单一的,而且与现实生活相比更加夸大了对精致容貌、纤细身材的追求。在看过了这些“完美形象”之后,人们会更容易对现实中不完美的自己产生不满。有研究发现,在看过了杂志中的模特照片、化妆品广告中的“完美面孔”之后,被试会对自己的面容产生较低的自我评价[6]

 

                           网络上常见的“美女”形象

不仅成年人的世界如此,在面向未成年人的动画片和玩具中也常常会传递这样的审美信息,迪士尼公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迪士尼在各种不同的故事背景中创造了十几位公主的形象,她们的性格、肤色各异,但无一例外地有着精巧的瓜子脸,纤细的腰身,细长的小腿,以及丰满的胸部[7]

在儿童时期,孩子们会吸收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内化,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由于尚且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儿童也很容易受到流行文化的影响,迪士尼公主之类的形象也就成为了儿童在社会中定位自己的强有力教材[7]。研究者指出,这样毫无例外的公主体像(body image) 的输出被心智上尚未健全的儿童欣然接受,并以“公主”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而达不到标准的儿童可能会面临自我责备以及同伴嘲笑等负面结果[8]

 

                     迪士尼公主形象

对自己的长相产生不满本身并没有什么大不了,很多这样想的人也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心理状态。偶尔抱怨下自己的身材长相,这不过是生活中正常的小插曲,与“躯体变形障碍”这样的字眼扯不上什么关系。不过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了解,频繁、过度地贬低自己的相貌确实会给人们带来痛苦,并阻碍他们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大众媒体中片面的“美丽”形象也给这些问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应该倡导多元化的审美观念,并尝试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我们周围的信息,主动思考周围的世界正在传递给自己怎样的信息,拒绝一味地迎合“主流”观念。

最后,如果“我很丑”这个想法真的在你的脑内挥之不去,使你感到沮丧、困扰,并且失去控制的话,请不要继续折磨自己,向专业心理咨询师和医生寻求帮助吧。

参考资料:

1.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Washington,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   http://emedicine.medscape.com/article/291182-overview#showall

3.   郑铮, 张宁, & 何伦. (2007). 躯体变形障碍研究进展.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4(6), 612-613.

4.   Monzani B, Rijsdijk F, Anson M, Iervolino AC,Cherkas L, Spector T, et al. A twin study of body dysmorphic concerns. PsycholMed. Sep 2012;42(9):1949-55.

5.   Body image plague hurts self-esteem. (2014, October23).UWIRE Text, p. 1.

6.   Choi, Y., Leshner, G., & Choi, J. (2008).Third-person effects of idealized body image in magazineadvertisements.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7.   Giroux, H. A. (1996). Animating youth: TheDisneyfication of children’s culture.In Fugitive cultures:Race, violence, & youth (pp. 89–113). New York: Routledge.

8.   England, D. E., Descartes, L., & Collier-Meek,M. A. (2011). Gender role portrayal and the Disney princesses.Sexroles,64(7-8), 555-567.

(转自:果壳网)